近月来,中国车市硝烟再起。比亚迪宣布对旗下22款智驾车型启动限时补贴,最高降幅达5.3万元,王朝网部分车型起售价降至6.38万元。这已是比亚迪连续第三个月推出类似促销活动,背后是其2025年550万辆销量目标的沉重压力。比亚迪并非孤例,一场席卷全行业的价格战正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展开,而消费者在“钜惠”招牌下,稍不留意便会陷入迷阵。
一、降价花样百出,消费者难辨虚实
“五一”假期成为价格战的白热化战场。特斯拉以“5年0息”方案变相降价,首付7.99万元即可提车;奔驰旗下smart品牌则打出“14.99万元开奔驰”的口号,直接降价1.4万元;长城哈弗全系限时“一口价”,最高优惠4万元。在通辽,别克全系车型最高优惠达8万元,消费者杜莹莹在享受国家与厂家双重补贴后,购买别克GL8节省超4万元。
促销手段早已超越简单直降,演变为多层次“组合拳”:
- 高开低走定价术:领克900上市价比预售价低4万元,东风日产N7起售价较预售价下调超4万元,制造“超值”心理冲击。
- 权益捆绑:部分车型购车即赠52L车载冰柜、5年NOA免费使用权,折算价值可达数万元。
- 政策套利:深圳等地政府加码以旧换新补贴(最高2万元),与厂商优惠叠加,形成“双补”效应。
二、价格混战,谁在付出代价?
表面繁荣难掩行业阵痛。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价格战透支企业利润,更透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2024年,全行业因价格战损失1380亿元,产业链利润率跌破3%,部分车企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为维持微利,企业不惜压缩成本:强制供应商降价、拖欠货款,甚至偷工减料。魏建军犀利质问:“什么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保证质量?绝对不可能!”
经销商同样步履维艰。中升控股2024年销量增加4.58万辆,营收却锐减111.66亿元,暴露出“增量不增利”的行业困境。经销商百强集团中虽有78%盈利,但亏损比例仍达12%,关店数量超过500家。
更混乱的是“0公里二手车”乱象:约三四千家渠道将新车伪装成二手车销售,通过虚假交易粉饰销量数据。消费者购买此类车辆后,不仅面临资产缩价风险,售后保障更可能化为泡影。
三、法律红线:促销与违法的模糊边界
价格战中,部分行为已游走于法律边缘:
- “不降价联盟”闹剧:16家车企签署《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仅48小时后,中汽协便删除“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条款,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禁止价格垄断的精神。签约方特斯拉次日即推出引荐现金折扣,上汽大众ID.3直降3.7万元,联盟形同虚设。
- 加价销售争议:尽管《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令禁止“标价外加价”,但法律界对“市场调节价”存在分歧。若经销商串通抬价、虚构供求(如雷克萨斯曾因强制加价被罚8761万元),则明确违法;单纯因供需调整价格则可能被容忍。
四、破局之道:消费者如何识破套路? 面对乱局,消费者需掌握主动权: 1. 警惕“超低”陷阱:对降价超10万元的车型保持警觉,大幅降价背后常伴随配置缩减或成本转移。 2. 核实补贴真实性:要求商家书面注明“国家补贴”“厂家补贴”明细,避免口头承诺,政府补贴需通过官网验证(如深圳商务局公示)。 3. 拒绝“0公里二手车”:查验车辆产权记录,避免购买以二手车名义销售的新车,防止售后无门。 4. 比价多渠道:“一口价”非绝对底线,部分门店仍可谈判。优先选择具备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的车企(如长城),保障长期服务。
当下车市的促销狂潮,本质是车企在销量目标与盈利困境间的焦灼挣扎。比亚迪每辆降价5.3万元的背后,是550万辆年度目标的如山压力;经销商“增量不增利”的财报,折射出渠道端的失血生存。当技术竞争被价格厮杀遮蔽,最终受损的不仅是行业健康,更是消费者的长期利益——那些因降本而缩水的安全配置、因退市而消失的售后网络,终将由用户买单。喧嚣的价格战中,唯有擦亮双眼、理性抉择,方能在促销迷阵中寻得真正价值。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