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汉中市中心城区,辖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80个社区147个行政村,人口62.17万,总面积549平方公里。近年来,汉台区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抢抓国家以工代赈政策机遇,在夯实农业生产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及人居环境整治中寻找切入点,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的大幅改善。
一、建立三个机制,强化以工代赈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由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等17个部门为成员的汉台区以工代赈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以工代赈项目储备、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合力。二是建立督查调度机制。对所有以工代赈项目实行月分析、月调度,严格落实“开工到现场、建设到现场、竣工到现场”三到场制度,区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每月至少深入实地督导一次,对项目建设进度、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劳动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以工代赈项目高效、规范实施。三是建立公示公开机制。项目开工前,对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及金额、建设地点、建设周期、建设内容及规模等进行公示,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项目实施中,对群众务工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监督举报电话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保障项目规范实施。项目竣工后,设立永久性公示牌,公示项目内容规模、群众受益、管护主体等信息,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公开、透明。
二、坚持三个原则,精准以工代赈项目申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申报项目严格把关,精准研判,最大程度释放以工代赈政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坚持稳就业促增收原则。深刻把握以工代赈“工程项目是载体、群众务工是目的”的政策内涵,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储备、重点支持计划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多的项目作为实施载体。2023年至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7个,预计参与工程建设当地群众超过616人,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944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677.23万元,占中央以工代赈资金的34.8%。二是坚持强产业促发展原则。更加注重投向特色产业配套建设,释放产业发展潜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杨家山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284万元,通过对狮子河进行综合治理,既解决了洪涝灾害,又美化了狮子河沿途环境,吸引社会投资423万元建成集民宿、餐饮、垂钓休闲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开发项目,解决就业岗位100余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5万元增加至32万元。大兴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210万元,通过新建1.6公里产业路为600余亩柑橘运输提供保障,减少劳动力成本20余万元;建设0.8公里采摘步道,发展鲜果采摘观光,年增收15万元。三是坚持优环境促提升原则。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点带面,提升村容容貌,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奠定基础。金寨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0万元,通过衬砌7.5公里灌排土渠、硬化渠边道路,不仅改善灌溉面积2100余亩,更重要的是切实解决了汛期沟渠污水乱溢、渠边道路泥泞等问题,受益群众覆盖1300余人,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三、狠抓三个关键,确保以工代赈工作实效。一是狠抓务工组织。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按照“三类人群—低收入人群—本村群众—本镇群众”的顺序,积极引导、充分吸纳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规范务工人员工作台账,做到考勤打卡、务工信息、报酬发放“三表一致”,保证各个用工管理环节和过程可控可查。二是狠抓技能培训。结合群众务工意愿与项目用工需求,采取“以工代训”的方式,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及安全文明施工培训,有力提升群众技能水平,让“力工”变“技工”、“零工”变“常工”,实现“鱼渔”双授、“志智”双扶,让低收入群众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2023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383人次,带动5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三是狠抓项目质量。压紧压实发改项目主管部门、镇村主体责任、施工单位直接责任,特别是发挥村级监委“主力军”作用,对项目全程进行监督,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进度关、安全关,切实把以工代赈项目打造成亮点工程、民心工程。
下一步,汉台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效,“赈”出综合效益,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