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fgw.hanzhong.gov.cn
当前位置:
社区小工厂 就业大舞台——苏陕协作助力宁强安置社区居民增收致富
2025-02-14 15:52
来源: 宁强发改局 访问量:
打印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易地搬迁群众多增收致富门路少的实际,抢抓苏陕协作机遇以阳平关镇子龙社区、大安镇金牛社区为代表的社区工厂如春笋般拔地而起既实现了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稳定增收,促进山区经济多样化布局,也为陕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建厂与引企同步规划,筑巢引凤抓招引。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按照移民安置有房子、安置社区有厂子、社区工厂挣票子的总体思路,用好用足苏陕协作政策资金,大力扶持各类中小微企业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兴办社区工厂把企业办在家门口近年来累计投入苏陕项目资金7314万元,建成社区工厂19在苏陕资金助力社区工厂落地的同时,宁强县抓牢活用苏陕协作平台,发挥南通来宁强挂职干部渠道多、人脉广、信息大的资源优势,定期组团外出招商,积极招引南通乃至江苏企业入驻社区工厂、来宁投资兴业。在连续政策助力和扶持下,成功招引东润纺织品公司等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27家,涵盖服装代加工、电子产品加工、工艺品制作、中药材育种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招工与培训同步发力,稳定就业促增收。为让易地搬迁群众不但好就业,而且能多挣钱,宁强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招工和培训,让他们带着技能、带着手艺上岗。由村党支部和社区工厂党支部联合发力,动员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群众,参加按照市场需求开办的技能培训班,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技能,并根据培训结果,由党支部造册登记,安排适合岗位就地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实现11人以上就业目标。苏陕协作每年投入不低于6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各类培训班10次以上,先后安置农村人口2075人就业,带动群众增收累计达4000余万元。各社区工厂入驻企业结合实际,通过以老带新、技术大比武等活动,进一步强化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公司,借助苏陕协作平台,组织易地搬迁妇女开展羌绣培训,绣娘们靠银针彩线传承非遗文化,制作服饰、绣片、手包、饰品等生活品,羌绣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公司现已在全县11个镇(街道)设立了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10个羌绣传习所和3个社区工厂,培训绣娘4000余人,带动17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最高可达20000元。

安居与乐业同步推进,创新举措解难题。宁强县的社区工厂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女工反映,在社区工厂找到工作可以赚钱了,但照顾孩子成了他们的心病。为了让群众尽可能地腾出精力多挣钱,宁强县大安镇江林移民安置点社区工厂每天给务工群众提供11顿的工作餐。同时,为了让女工们安心工作,创新推出妈妈班,用爱心和责任解决妇女后顾之忧。妈妈班类似于托管班,是当地政府提供场地并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建起的托管服务中心,并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日常运行,托管中心内学习区、休息区、餐厅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还制定了临时托管、长期托管等模式满足社区务工家长多种需求,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切实解决了进厂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假期看护难的问题,实现了就业能稳、稳业能富的目标。

工厂与社区同步发展,抱团互助促振兴。积极探索社企联手、产业抱团、互助发展的联村抱团模式,推动辖区内社区工厂与村集体抱团互助,吸引村集体经济资金注入,入股分红收益再惠及于民。汉源街道办事处二道河村社区工厂,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苏陕协作资金联建,引进3家企业落户,房租年收入合计42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长期收益。汉源街道办事处七星池村,用村集体经济积累和苏陕协作资金建起了三层3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工厂,工厂被当地一家做宁强传统美食企业租赁,房租年收入25万元。同时,这些村集体经济收益的租金用于缴纳本村全体村民农村合作医疗、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为考入大学的学子们奖励助学金,这些因社区工厂而收益的村集体组织,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家门口社区工厂的兴起,既为宁强县各安置点群众的就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让许多留守在家的富裕劳动力,从农民转身成为了产业工人,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时,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