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始终坚持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不断探索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持续补齐短板弱项,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高质量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稳步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精准帮扶“防返贫”,守住返贫底线。在全区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搬迁群众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全区搬迁群众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的通知》,指导各镇(办)、相关区级部门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常态化筛查预警,及时掌握潜在的风险户信息及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隐患信息。充分发挥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和5227名网格员作用,采取“线上预警、线下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预警监测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重点监测搬迁群众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社区管理和服务、产业配套、就业保障等情况。同时持续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镇村干部“四支队伍”力量,常态化查漏补缺,分类指导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区共有监测对象1837户4432人,通过各类帮扶措施,消除风险924户2322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因地制宜“壮产业”,实现持续增收。结合全区年度重点产业项目申报入库工作,引导鼓励各镇(街道)积极为安置点申报年度产业配套项目。黄官镇社区作为全区800人(脱贫人口)以上的大中型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有汉中锦衣华服饰有限公司、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两个社区工厂,该镇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转移就业、配套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五大行动计划”,加强后续扶持力度。目前,两个社区工厂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务工人员23户23人;其中脱贫户15户15人,搬迁户8户8人。在全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帮扶户共计2763户,开展技术服务1687户次,1710户自主发展种养殖产业,安置点中有30个建有配套以茶、烤烟、蔬菜、果园等产业园。产业园(基地、项目)带动788户,经营主体带动1167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2040户。开春以来,有 6个大型茶叶加工企业,与3800多名脱贫群众签订了采茶用工合同,确保每天收入百元以上,让他们吃上了“定心丸”!这样,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产业支撑、有就业岗位、有创业平台、有增收门路”的美好愿景。
立足长远“拔穷根”,做到稳定民心。凝聚多方合力,打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组合拳,区教体局出台了《南郑区移民搬迁群众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严明了义务教育段免试就近入学的8条招生工作纪律,积极解决集中安置点子女就学需求;区卫健局印发了《南郑区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卫生后续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镇村一体化管理原则,确定79个就近的村卫生室负责安置点群众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扶贫等工作,各镇卫生院实行签约团队划片分村负责,各安置点划分有一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四种主要慢病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服务;区医保局印发了《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医疗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了搬迁群众参加基本医疗全覆盖,医疗政策全落实,目前安置点79个村卫生室全部签订了医保服务协议,医疗结算网络畅通。区民政局落实民政救助政策临时救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对象39户51人次,发放救助金81.31万元;低保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搬迁对象1061户2238人,发放低保金432.65万元,安置点社区特困供养对象600户636人,发放供养金174.9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880人,发放保障金45.54万元。通过进一步完善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全区79个安置点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就学、就医全覆盖,医疗结算网络畅通。
强化管理“树新风”,确保宜居宜业。坚持把扶智作为增强社区群众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全区79个安置点村(社区)干部已实现全覆盖,配备村(社区)干部共1185人。结合搬迁群众特点和发展需要,强化政策落实、公共医疗教育、就业培训、产业发展、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合理设置工作机构,提供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新生活适应性教育,增强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建立设置微信群、热线电话、服务制度、成立志愿团队等方式,让搬迁群众积极融入新环境;建立健全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让搬迁群众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和政策信息宣传工作,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需求,统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结合生产规律和农时季节,到村到户,有针对性地做好特色产业指导服务工作,增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能力和信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